2022-03-11来源:中国美术报 阅读:0 |
《中国美术报》第263期美术聚焦 【编者按】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入到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对艺术审美需求的进一步关注和满足成为美育工作者们新的奋斗目标。 美育,不仅涉及专业教育,更包括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乡村振兴等诸多方面,在新时代的奋进之路上,美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美育的众多议案、提案,既体现出社会对此的关切,也体现出他们对此的深刻认知和责任担当。在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报特邀请代表委员们,就新时代美育建设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共同推进新时代美育事业,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冯远:助力人人养成与美相关的文化兴趣爱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自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提出加强美育工作的指示和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促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纷纷响应,在贯彻落实指示和文件精神上推出了很多有力举措,取得积极成果。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基础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在落实、执行指标方面还存在差距。 美育的目标在“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于以美养德、以德塑魂,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从长远看,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美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重点在学校。学校承担着主要责任,但并非只是学校的责任,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力,共同推进。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更不以学习掌握某类艺术专门知识、技能,并附带种种功利诉求为基本目标,而是在小康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真正学会认知美的事物,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水准和文化素养、人格健全的现代中国人。因此,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牢牢把握美育的正确方向,发挥其核心引领、辐射的作用是必须的。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完善测评考核机制、创新形式,用好多媒体和传播科技是主要任务。大学应做好美育专题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基础理论,以利指导实践。 其次,创造条件积极倡导、推展社会美育工作,利用厂矿企业、机关、军营、社区城镇平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环境的氛围建设,大力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及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场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重要的。让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包括离退休老人群体),人人都有接受有关审美教育、文化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阅读、观摩、欣赏和学习相关知识技能,达到入眼入耳入心;参与各式实践活动,鼓励动手动脑、会心会意,真正达成以美养德、以德铸魂、化育人心的效用。 鉴于美育是一项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具有长期性、普泛性、教化性以及自为性特征的系统工程,需要让作为任务的美育,通俗化为提倡“人人养成一门与美相关的文化兴趣爱好”的理念,以水行地,润物无声地潜移默化至每个个体的国民,进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 吴为山:以美培根铸魂,加强全民美育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育作为旨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本质上是全民性的,提高全民审美素质,需加强社会教育。我建议从四方面加强全民美育,让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在涵养,以德铸美、以美铸品。 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确立根本工作目标。新时代美育工作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使美育上升到全面育人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同时,以培养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让未来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审美素养深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二、完善全民艺术素质教育。学校层面,在推进精品艺术教材出版、丰富艺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要加强师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专门的美育场所。社会层面,各级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要和学校携手,成为美育的课堂,构成全民美育系统。要重视对群众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充分利用社区平台,让经典文艺作品走进社区。三、资源融合发展,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来创造美、传播美。要为各门类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传授艺术提供条件,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门类。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用年轻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此外,可以通过高水平接地气的设计,改善城市、社区、村镇、学校的公共环境,为社会注入美、增情趣。四、加强理论研究,推进与美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大力培养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多管齐下为全民美育做好制度建设储备。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打通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的“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要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要放眼世界,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多元之美,深刻领悟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在迈向新征程的伟大时代,以美培根铸魂,加强全民美育,倡导道艺统一,将进一步提升全民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卢禹舜:充分发挥美术创研单位在社会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美育工作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是文艺单位、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今年的两会提案都与美育相关,其一是“关于提升美术创研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实效”的提案。我建议:一、充分发挥美术创研单位“出人才、出精品”的优势,实施文艺作品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内容产品。二、充分发挥美术创研单位的专业引领和学术导向作用,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的美术展览、学术活动和文化惠民服务,增加与地方的合作互动交流,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三、充分利用美术创研单位的专业人才资源,组织发动艺术家进校园、进社区、下基层,“送文化、种文化”。四、以更多样、多层次的内容产品,更便于接受、更灵活便捷的传播方式,覆盖和影响更广泛的受众人群。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综合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线上线下课程教学产品。六、加大线上展览、线上导览、线上直播、数字展厅等服务。七、继续深化美术教育改革,加强职业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针对性,强化就业引导和奖励激励政策扶持力度。 其二是,为推动我国书法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有鉴于中国国家画院当前开展的“书法进校园”活动,我倡导建设书法教育基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建议采取以下几个举措:一、国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激发书法专业机构活力,推广中国国家画院与怀柔区教委“书法家进校园”合作模式,加大书法教师培训力度,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二、积极营造书法文化氛围,鼓励各地严格落实国家推进书法教育的相关政策,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三、扩充书法师资队伍,确保学校开齐开足书法课程。四、组建书法专家队伍,研究制定实施书法教育的方式方法,科学编制适合不同层级中小学生的书法辅导资料。五、加大设备设施投入力度,创设书法专业教室,配置经典书法碑帖、书籍和电子影像资料供学生阅读。六、把书法课开设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考评内容。总之,希望全国艺术家、书法家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服务基础教育工作,为我国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杨晓阳:美育教育不是艺术发展的上限,而是下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艺术发展从高原到高峰,它的基础是美育教育,而美育教育不是上限,是下限。基础教育里的美育教育,应该在中小学、在学前教育就开始重视,美育教育是终身的,专业教育从高原到高峰,才是我们最要关心的。我们跟世界的科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要对话,美育也要跟全球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美育教育相当于精准扶贫、全境脱贫,而从高原到高峰才是我们跟发达国家对话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范畴,两个必须同时进行。美育教育是最低线,从高原到高峰才是最高的目标。 为此,在本次两会期间,我有两个提案:一是建议尽快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如果社会对艺术的基础知识不了解,对艺术发展的历史每一个阶段的特色和艺术发展的线索没有基本的认识,那么民众对当代艺术作品价值的判断将没有标准和依据,进而导致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以至于人民的审美和市场缺乏对“高峰”的需求,导致“高峰”没有平台、没有市场。这对我国艺术发展从“高原”迈向“高峰”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建设具有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使得中华民族对自己的艺术的发展线索有所了解。同时,只有建立了中国艺术史博物馆,才能连接世界艺术史,看到人类艺术发展的共同点。 二、尽快彻底解决艺术实践类博士弊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高等专业艺术教育,比如美术、音乐、舞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只重学历、重理论研究,而不重视实践的问题。艺术院校归属教育部后,按普通专业来对待,拿普通专业的规律来对待艺术和艺术教育,评职称论文、理论成了重中之重。但美术是美术创作本身,是画画、是实践,是应重视极端个性发挥的专业,不等同于美术学。因此,我长期呼吁实践类博士概念和实际内含混淆的弊端,请教育部思考,尽快纠正这种现象,透彻地认识其专业本质,将实践的高峰与理论的高峰待遇等同对待,即将实践类的终极学位及教师职称与理论的终极学位及教师职称等同对待,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特殊性,才能促进艺术发展从高原迈向高峰。 范迪安:趁势而上,推动美育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根铸魂的方式与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中阐明了美育的功能和意义,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反响。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全面部署和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突出了美育在审美教育、情操培育、心灵塑造、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上的独特作用价值,在课程教学、师资建设、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几年来,学校美育建设有了方向目标,原有短板得到明显改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美育体系初步形成结构框架,各阶段美育的任务递次衔接,使学校美育正在生成一个有机系统;从学校美育出发延伸到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的态势如春潮涌动,整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要性有了普遍的共识,对美育的需求不断高涨,对美育的成效有着热切的期盼。 在全社会美育的氛围不断浓郁的情势下,美术院校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为加强美育作出艺术学府培养人、创造美、传播美的贡献。应该看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对美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美与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生活愈发密切相关,在美的供给与美的接受之间需要架起更加宽敞的桥梁,而在美的供给上,美术院校应进一步形成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一是要提高“以美育人”的质量水平,把美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美术教育以“美”当头,要进一步增强师生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增强美的意识,培植美的理想情怀,使美术人才具备创造美的自觉追求和扎实功力,成为新时代“大美之艺”的传承人和创造者。二是要更多发挥“美的营造”作用,以美的设计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当代城市更新已成新的热潮,乡村振兴是新的时代主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更多美的需求,美术院校要进一步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新的趋势,把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思考学科专业对接城乡规划建筑、美丽乡村建设、轨道交通站点设计、公共艺术等方面的需求,发挥“设计也是生产力”的作用,尤其要以学科融合、团队协作的方式面向社会,构筑学、研、产平台,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理想提供优秀产品。三是要将优秀文化传统理念与科技艺术创新相结合,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会徽、奖牌、服装等设计到冬奥会开、闭幕式表演,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科技艺术有机相融的审美新象。科技艺术在全球的发展势头颇猛,洞开了新的审美体验,中国在这个领域与世界差距不大,美术学府拥有充分的科研力量,以中国文化理念支撑的艺术创新有着广阔的天地,也将推动现代审美的发展。此外,美育师资的培养、少儿美术教育的开展、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也是美育建设需要展开并持续推动的维度,在这些方面,美术院校具有综合的学术力量,完全应当也能够成为美育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许江:美,养育心性、提升心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育不仅是高校的美育,也不仅是职业化、专业化的美育,而是作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美育,是中国之国风精神教育的美育。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如何形成这种自信、这种力量,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用这种文化的美建构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塑造代代接班人的精神和爱美向善的根。在今天中国迅速崛起、奔向物质与精神双富裕的新时代,美育的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一)美育是每个知识人拥有全面感受力和文化心灵的重要素质;(二)美育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重要部分;(三)美育是人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 艺术的使命即是练手与养心。劳作上手,读书养心。这个手与心相连,让我们的感知相通,形成某种特殊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的转换和凝聚,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艺术的核心追求。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疾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图像系统将视觉现象简化成一个纯粹视觉化的空间,那曾经的眼、手、心的塑造与持续的纠结变成为图像的拼贴与转挪。这种图像技术和所谓3D打印技术,将曾经决定视觉形式的心手合一的运动,表象化地变为纯然图像的变化,视觉艺术似乎不再需要传统技艺中那个缓慢的却是亲在的生命内涵。在这里,一种编码代替了肉身之感,手被减缩为手指,一个按在键盘上的手指、一个仿佛世界开关一般的手指,这是应当引起我们警觉的。在这样的时代,真正的美育、真正的技艺之手,将维系着我们的肉身、维系着我们的真实生命、维系着我们刻骨铭心的感受力、维系着我们的育人之道。 真正的创造者,必须是具有文化的生命意识的人、具有公共价值观念的人、具有技艺之手和哲匠之思的人。在这样的心手开发的艺匠体系中,我们强调“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用不断的劳作训练灵巧的技艺,养成技艺的品位与思考,并让这种品位与思考融在技艺中,举手留香,挥臂精彩。与此同时,用大量的阅读来丰满知识、润泽技艺,养育我们的心性,提升我们的心灵。 李翔:美育关涉我们的精神归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归根到底,人们在解决了物质需求以后,还要寻找精神归宿。很多人把精神归宿寄托到宗教上,还有人寄托在了对艺术的追求。但是最后还是要追求真善美的,即对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我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美,因为美的都是善的和真的。美育涉及到我们的精神归宿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我觉得美育任重道远、使命伟大。 美育还牵扯到许多生活品质问题和格调问题,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说话、思想中,都有格调和美的问题。美育不仅意味着学习专业的艺术课程,更要慢慢学会欣赏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感知世界的多彩,全面提升自身的修养、审美、品行、素质。艺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美育的培养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审美情趣培养深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是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质的关键。欣赏和追求美好事物,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光是美术、戏剧、音乐、舞蹈,甚至包括数学和历史中的很多东西,不能单单局限于传统概念的美术教育。早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将“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随后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意见》有关情况,提出未来将“全面实施艺术素质测评”“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以美育人”成为了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和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学习和创造。美育教育对于培养感性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激发理性思维同样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此外,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历史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曾成钢:“新海派”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成为了美术工作者非常明确的使命和奋斗目标。 在开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100年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当中,国家包括上海市政府再一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竞争力的核心。上海要在文化上、创造力上持续壮大,创造出经济实力外的文化竞争力,需要建设一所与之相匹配的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布局。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从美育来谈,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祥地。从土山湾到今天,已经有了170年的历史。无论从海派美术的历史沿革,还是从今天上海艺术整体的水平而言,我觉得上海美术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上海美术学院的挂牌,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振兴上海美术,因为上海是新兴艺术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美术的策源地。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上海美术学院要匹配上海这座超级大都市的文化造血功能。这是上海美术界的几代人的梦想,更是上海美术教育的百年梦想。上海美术学院应该立足上海,放眼全球。一年多来,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工作,围绕着上海美术学院的美育教育和发展海派美术的基础,提出了“新海派”的概念。我们提出“新海派”的旗帜是鲜明的,它应该反映出上海的文化特质和城市精神、上海文化的底色。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在经济上,浦东新区的发展就代表了“新海派”,在文化教育、美术教育上,我希望上海美术学院成为“新海派”的代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视野、新的路径和新的方法。“新海派”应该更开放、更跨界、更融合、更创新,它蕴含的复兴和创新的精神,是其内在的驱动力。其次,我们在办学上聚焦创造力的教育,这是上海美术学院美育的核心。这是一个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现代美术学院,它的未来将会成为文化创造的研发地。 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未来的美育也要国际化,与世界同步,做到世界一流。上海美院真正的使命,就是提出高标准的社会审美标准,建立高标准的美育机制,全面增强上海的文化软实力。 刘万鸣:以美为媒化成人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学以成人。塑造健全、成熟的人格,是一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活动的终极追求,美育同样如此。美育即是以美育人,通过美,化育人、塑造人。 当下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作为博物馆人、美术工作者,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具体来谈谈美育与化成人格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尤其是20世纪初期,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事业并不发达,彼时的美育工作还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提倡。而当下,在我们祖国的大江南北,各级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工艺馆等等,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为美育工作的开展、为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个体人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拥有大量革命纪念馆、历史陈列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重温近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同时更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老一辈革命领袖坚贞英武、智慧伟岸的人格之美。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他们不畏艰险、忘我牺牲,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美育的神圣篇章。提倡美育、开展美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这些博物馆、美术馆以及革命纪念馆、历史陈列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只有在这里,才能养成博大的心胸、正大的人格。 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主要从事花鸟画创作和研究。在长期的创作和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比德”艺术观的魅力。传统绘画大师,喜欢画梅兰竹菊、苍松翠柏,我知道,那些都是他们高尚人格和生命境界的象征。天生万物、地载万物,万物秉天地之气而有情、有德,作为画家,我们首先要澡雪精神、涤荡性灵,以本真的自我、以赤子之心去感受去创作。唯如此,我们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也才能真正发挥美育的功能,去伪存真、化成人格。 美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各专业、各领域的从业者共同努力、携手并进。 美育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的心性修为无止境,美育亦无止境。 牛克诚:以美术助力美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画画、唱歌、跳舞,也不是简单的才艺展示——这已成社会各界共识;然而,这并不能否认——美育必须全力依靠艺术教育,或者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这其中,美术教育担当着重要角色。 就美术教育而言,一方面不能“唯技艺”,因为,那是窄化了美育的内涵与范围,不仅未进入美学层面,更未进入“立德树人”的目标视界;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技艺定性为功利化、实用性,而与美育对立起来,因为,技艺承载着人类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性,也蕴含着人类对于宇宙、自然及人生的理解与认识,人类通过技艺感知美、塑造美,技艺之中凝聚着美。技艺产生并建立在人类的感性经验基础上,这既决定了技艺学习在感性方面的美育价值,也决定了艺术教育不同于智育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说,脱离开技艺的美术教育,与一般的通识教育无异。 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成长周期在生理、智力、思维、情感等方面呈现不同阶段,其美术教育也便因之有不同侧重。在学前教育阶段,借助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在涂鸦之中培养其美的兴趣。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直到大学阶段,一方面继续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另一方面也循序渐进地进入美术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艺的掌握,使学生逐渐获得“美”的认知及对于美术的规律性认识。这个长时期的教育阶段是不能抛开技艺来学习美术的,相反,要通过技艺的实践体验,感知体会造型、色彩、空间、质感、比例、节奏、平衡等,学会欣赏美乃至创造美,结合作品欣赏及美术理论等教学内容,学会分辨美与丑,建立起“美”的正确价值观。而这是通过其他“四育”不能完成的。 当然,技艺学习一定要避免应试训练,因为那无异于对艺术天性的一种戕害。对于美术技艺的学习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技艺打通进入美育的渠道。因此,美术教育就不能仅满足于建立美的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积极向上、和谐清朗的健康人格。道德的发展起始于道德情感的萌发,而“美”可以唤起正面积极的情感心理,如善良、忠诚、爱心、同情心、包容心等,从而在人的行为中汇聚为一种积极的精神能量。 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因此,美术教育也不能满足于个体人格的完善,而是要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此方面,要通过美术鉴赏课、技艺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等美术教学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新时代美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朱乐耕:建议推进“新艺科”的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 随着互联网智能系统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认识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可以说是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不同的国家正在兴起教育改革,包括学科建设的改革。 2018年10月,中国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学科(新工科、新医科、新理科和新文科)建设进入了政策实施阶段。在这“四新”的学科中没有“新艺科”建设,其被包括在了新文科中。我认为艺术有必要独立于新文科之外,成为一门新艺术学科,理由如下: 第一,艺术并不完全等同于文科,其除了有理论研究的部分,还有创作的部分,与文科里面的其他学科相比较,其表达方式更具表演性、审美性、经验性和身体性,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字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文科专业,其有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技艺方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第二,在西方传统的认识框架中,哲学家与逻辑和理性联系在一起,其是高等思维方式,而艺术家与感性和本能联系在一起,所以是低等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的传统认识,使得艺术的价值和作用长期处于被低估的状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人类已进入身心两方面的去自然化(非自然化)和技术化(计算化)的进程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过多的理论和科学技术,极大地减弱了人的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也因此,未来艺术是唯一能让我们保持人性的完整,加强和培养人自身感知力的学科领域。如果将其和新文科混为一谈,我们就有可能疏忽其自身的特点,让艺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参与未来人类社会的新建构。 第三,在未来技术世界中个体有可能被极度放大,在虚拟空间中被平均化、同质化和形式化(数据化),但因此也可能被极度缩小,被缩小成一个没有任何实质的绝对孤独的点。抵抗技术同一性制度的强制,因此,提高个体特性存在的意义和发展,将是未来艺术行为的重大使命,因而未来人类的艺术将会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也因此对于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不再局限于艺术作品,有关艺术的行为和艺术的事件的研究和创作会越来越重要。因此,未来的艺术将会走向跨界和综合,表演艺术、绘画艺术、造型艺术、媒体艺术、实体艺术、虚拟艺术等综合构成一种新的艺术场域。另外,艺术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也不再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而是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参与,变成影响社会生活的事件。这样的艺术作品已经在大量呈现,如春晚上的《古韵新春》《忆江南》等节目。但这些艺术创作刚起步,需要将其纳入到新的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之中,培养一代新的艺术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艺术理论,进而培养新的艺术理论家。 艺术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气质及审美形式,也是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彰显,还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张扬,切忌被轻视和被边缘化。为此,今年两会上我提出《建议推进“新艺科”的学科建设》的提案,建议教育部在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理科和新文科”建设的同时,加上“新艺科”建设的内容。 吴洪亮:激活创新传统,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新时代的美育有一个新的特点。今天全球化的发展虽困难重重,但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要回看自己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这时候可能看得更清楚,然后再把它消化、激活、创新,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用全世界都能理解的形式传播出去。在这样的逻辑里美育要怎么做,这是特别值得思考的。总之,新时代美育的发展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输出、教育、传播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关注的维度和思考方式要发生变化。 美术馆作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对推动全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提升全民艺术教育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美术馆行业的从业人员之一,近年来,我对全国各类美术馆进行调研,并对相关省市进行案例研究,发现这个行业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支撑当前行业人才队伍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尚缺乏相匹配的职称制度和体系,美术馆人才评价标准缺失、评价渠道不够通畅等,都成为制约美术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提议建立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呼吁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方式,为美术馆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生态,为进一步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孔维克:系统编写美育教育教材,提升大众审美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山东画院院长) 美育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从小处说关乎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从大处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全面素质提升。从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印发,党和国家一直在通过系列政策指导和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 今天的问题是美育教育该如何推动?怎么推动?怎么落地?2021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时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但目前的问题是许多老百姓把美育教育等同于美学教育、美术教育及音乐教育,或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混同,同时这个艺术素质测评又没有标准。为此,建议应该首先着手编撰系统性的美育教材,第二步才是在大中小学的落地推广,以及跟随考评机制的介入,让大家可以从小学开始培养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成人的美育的侧重点应该各有不同,这需要相关专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指导意见,这样才能使各行各业的人通过审美教育提升自己的创造和创新潜能,可以欣赏宇宙万物的美,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健康向上、健全人格的人。 卢永琇:赋能社会美育,探索协同育人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 美育涵盖了陶冶情操、温润心灵、丰富想象力的审美和热爱生活、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创造力的美感为内涵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了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等多方面。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多次对做好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更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我国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长期存在,美育也是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开展水平和未来教育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亟须改革和创新,补齐短板。而博物馆、美术馆作为学校美育的补充力量,应该肩负起社会美育的重任,以展览展示、公共教育、文创作品等多种方式,利用各类型、各形态美的元素,将古代中华民族和今天人类社会对美的追求、美的创作呈现出来,通过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和人文情怀,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学生品德。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认识到远离都市的地区,越亟待加强美育力量,越需要美育文化为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带来精神力量。天津美术馆于2019年启动了“行走的美术馆”项目,邀请天津本地民间艺人、文化名人、退休教师等组成多层次的志愿服务队伍,以展览、艺术讲座、公益美术课堂和“小画笔书屋”为抓手,润物于无声之处,向偏远地区青少年传播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行程万里惠及师生千余人。 “行走的美术馆”是探索协同育人的社会美育事业的积极实践。但只做到此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学校美育事业中师资、场地、资源不足等问题,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美育事业力量,形成广覆盖、高效能,任重道远。 首先要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要以馆、城、校共生为理念、以展教融合为切入点,提升美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实际行动参与涵盖城市环境审美、人民生活方式审美、青少年审美教育等各项目中,成为社会美育生态环境的引领者、缔造者和推动者。 其次,融合资源发展,打造公开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博物馆、美术馆内师资、场地及藏品资源,建立“学校需要,我来提供”的补充机制,为美育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视域。并因区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制定个性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加强公共美育服务的针对性和效能。 最后,要创设开放美育的云端课堂,打造集合微信公众号、App、抖音、快手等媒介的云端课堂,以在线录播、直播分享等方式,及时共享公共美育活动和微课,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屏障,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韩宝生:美育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应该说远远超出目前人们对其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对美育在人才培育中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我这样说并非因为本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而是观察到许多孩子因为自小热爱绘画,对身边的环境和人就有了更仔细深入的观察,且更留意到许多成人都会忽视的生动细节,这种对外界的留意和敏锐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无疑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和空间感知力的提升。我注意到,许多孩子迫于学业压力而挤占了本应进行的美术教育,似乎美育是可有可无的事,这将直接导致审美能力的下降和缺失,难怪一代美术大家吴冠中先生曾说:“文盲不多,美盲很多”。对于美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美育说到底在广义上应是立德树人的大事。 上个世纪蔡元培先生就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甚至号召“以美育代宗教”,就是期望以审美的提高来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对美的体验和培育对个人可涵养精神、滋润心灵,使人更充满爱心,更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类社会来说,很难想象若没有了音乐、绘画,没有了文学艺术和诗歌戏曲,那会变成何样的情景?!只有一个懂得审美的社会,才会是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希望整个社会更加重视美育,共同为加强美育多做工作! 林阳:发挥书籍出版、美术教材对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 关于新时代美育事业的发展,书籍出版、美术教材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书籍出版,此次两会我的提案之一是关于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连环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此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中国70多年的出版进程中,涌现出众多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连环画和图文本。这些图书引领着广大青少年读者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2022年是深入实施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为落实《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培育时代新人,推出新时代连环画精品,特对如何做好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环画提出以下建议:一、建议将《我爱传统文化》连环画书名更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连环画。二、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确定一家或若干家出版机构,制定出版规划,争取三至五年内分批完成。三、申请国家出版基金或专项资金给予大力扶持,也可鼓励大型文化企业投资支持。 关于教材,针对美术教材循环使用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保管及卫生安全问题,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美术教材循环使用的健康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对此我建议暂缓实施教材循环使用,待进一步认真调研,取得共识,并在小范围试验成熟并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此外,针对传统中小学教材中的“横版世界地图”,因其不适用于表达南北半球的地理关系,很容易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产生误导等问题,我建议将“竖版世界地图”编入中小学教材,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勇于开拓创新;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推广竖版世界地图及其教学产品的工作,为实现科技创新的强国之梦添砖加瓦。 王珂:以“双减”为契机,推动“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自2014年以来,笔者深深关注着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首师大领导老师一起,开展学校美育调研及学术交流等,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高校专业美术教师,尤其关注着西藏地区中小学美育教育发展。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持续推进学校美育改革。2018年5月,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2021年6月,西藏自治区所有县(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标准,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了全面改善。2021年8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但目前西藏地区中小学美育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和困难:1.美育定位偏低,作用有待发挥;2.美育师资欠缺,影响教学运转;3.教研队伍不足,影响教研质量;4.师资技能欠缺,教学质量不高。鉴于此,我在本次两会期间,提出了《以“双减”为契机,加强西藏地区中小学美育教育督导检查和结果运用,推动“五育并举”落到实处》的提案,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西藏地区中小学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1.逐级加大美育教育督导检查力度,不断提升美育教育工作地位,夯实“五育并举”思想基础。2.加大西藏地区中小学校师资结构调整,切实保障美育师资需求。3.全面梳理规范美育教育教学教研,转“副”为“正”,切实提高学校美育教育质量。4.以“双减”工作为契机,加强美育实践活动指导和表彰,营造美育教育浓厚氛围。严格落实《学校美育教育工作规程》要求,学校每年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美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组织美育社团或美育活动小组,增强学生美育拓展实践机会。 宁钢:对新时代美育事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美育并不等同于美术教育,美育应该是教育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美育以为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最终目标,是全面的,是渗透到各个学科分类中的,通过美学理论来辅助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高校美育工作的实践者,我认为推动美育事业发展,应该关注三点。 第一,学科建设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学科建设,是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应以一流学科文化建设为抓手,探索美育与学科建设的融合路径,建设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美育思想,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美育中来,为美育教学提供具体实施路径和方法。 第三,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目的,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我认为,现有的教育评估体系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立体的要求:一是老师教得怎么样,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三是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应用情况如何。这就表明丰富的人才资源应当是学校及社会实现创新的根本所在。要在人才培养上找准自己的特色,为推进美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多样化的艺术专门人才。 教育所面对的不仅是当下,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意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进而培养出充满文化自信的新一代。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百年学府,开创了现代陶瓷教育的先河。我一直强调在学科建设上要突出陶瓷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要从这四个方面,为陶瓷行业服务。我认为,结合陶瓷教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陶瓷设计,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第二,重视国际交流,让陶瓷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特色。第三,重视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到美育全过程。 宋亚平:少儿美育应从校园美育、乡村美育、社会美育三方面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加强美育工作的指示精神,紧接着两办下发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再到教育部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文件和要求,特别是2021年的“双减”部署,都是在全面推进和落实美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美术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工作应当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职业画家,又长期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自然会特别关注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要求和变化,以自己的专长更好地为校内外美育工作尽一分心、出一把力,是一名人民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因此,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少儿美育方面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新时代少儿美育我以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校园美育工作(这方面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各学校已经在积极有序地开展);二是乡村美育如何开展;三是建立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 我们目前在乡村美育和艺术家进校园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乡村美育方面,我们结合国家脱贫攻坚,对留守儿童开展了“艺术帮扶”活动,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于2021年六一前夕,在中国文联艺术家之家举办了“助力脱贫攻坚艺术帮扶同行——安康双龙留守儿童水墨画作品展”,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和赞扬,20多家全国主流和专业媒体的关注报道。再就是学校美育工作方面,我们结合实际、利用专长,也进行了有益尝试。首先我认为学校美育一定要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广大师生明天都沉浸在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里,耳濡目染地进行美的传递和享受。再就是艺术家进校园,绝不是走马观花一日游的表演,应该是有的放矢的、长期坚持的开展传帮带活动,这样才能结出丰硕成果。还有要利用不同学校的不同空间,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园美育馆。为此,我们与西安曲江第三小学、高新第五小学等合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艺术家进校园(长期担任美育专家顾问),打造了全国首家涵盖美术、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不同艺术门类组成“校园美育馆”等,此举迅速有效地使学校美育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最后的社会美育方面,应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整合文化艺术、教育、非遗等方面专家力量,以美育大讲堂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有序开展美育宣讲工作。 总之,美育是关乎全民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国之大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高素养公民的支撑。因此,新时代美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不可或缺。“以美育人”不仅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更是所有艺术家的使命。因此今年两会上,我将提出关于《加强“双减”之后美育副校长进校园》的建议,为了落实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校园美育的改革创新,设立专门人员、专门经费和专门荣誉制度势在必行。建议聘任优秀艺术家担任美育副校长,由美育副校长综合校内外美育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统筹负责校园美育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董希源:开展新时代美育实践活动是我们书画家的重要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自由职业一分团团长) 从新时代美育的角度看,书画家不仅是美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美育工作者。而如何积极寻找有效实践路径,开展新时代美育实践活动,成为摆在每一位书画家面前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个职业画家,我在长期的美育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那就是每一位书画家在从事专业创作、传播中国传统艺术美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也是新时代的美育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将自己的美育实践与社会美育、学校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培美出更多的美育后备人才队伍,引导更多的社会成员进入美育之域,欣赏美、享受美,并受其感动和熏染,从而提升审美品位,丰富精神生活,推动全社会美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这个理念,我在2013年与福建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成立了“董希源艺术教育基金”(原名为“董希源美术助学基金”)。基金成立以来,已奖励了84名优秀美术专业大学新生。自2017年起,基金又与福建省福州第四中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每年奖励10名福州第四中学考上八大美术专业高等院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基金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获奖学生美术交流讲座、在线公益直播——职业生涯规划微课堂、“相声中国风进校园,培根铸魂一堂课”、“逐梦的青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画展”等系列艺术教育活动,为提升青少年美术专业能力、合理规划美术职业生涯、培养青少年美术人才助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文化艺术健康发展,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美术人才成长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一意见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与鞭策,让我坚定了进一步做好“董希源艺术教育基金”的信心与决心。今后,我将结合这次全国两会的精神,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扎扎实实地把美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钱晓鸣、殷铄、刘晶、赵墨、贺玮、黄家馨、李振伟、杨晓萌、闫敏歆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