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省内新闻 >

专访徐州籍写意国画大师张立辰



2016-03-29来源: 阅读:0
责任编辑:王洁

12月26日,位于珠山艺术街区的张立辰艺术馆将正式开馆,成为与徐州美术馆(艺术馆)隔湖相望的又一座艺术殿堂,为构建云龙湖艺术圈写下浓重一笔。昨天中午,张立辰艺术馆内正在进行紧张的布展,张立辰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人员对展出作品定位。在布展间隙,张立辰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走进展厅,可以看到在您的很多作品中有不同季节的荷花、形态各异的鱼、妙韵灵动的蒲草以及南瓜、蜻蜓等田园内容,有非常独特清晰的个人艺术符号,这个特点是您的偏好,还是受到什么影响?

张立辰: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是生活的升华,小时候的家乡生活记忆,成为我无尽的创作源泉。我老家在沛县胡寨,从小就生活在微山湖边,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当时我们那有“打山卖湖”的说法,“捞鱼摸虾”这些事都是那个阶段难忘的记忆,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就是我当时的生活,荷花、蒲草、鱼、蜻蜓……那些湖边的、田头的场景逐渐形成了一体的感受,这种非常真切的感受反映在作品中,让人感到亲切。你看那张作品叫“爬瓜”,爬瓜是我老家农村孩子趴在田地里,淘气拽瓜秧子的场景,这个内容就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生活场景。这就是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不是刻意去找感觉,而是亲身经历的生活感受,这对我后来的艺术创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进展馆之前,门口的一块奇石上有您题写的“中国精神”四个大字,为什么会在艺术馆门口写这样的内容?

张立辰:中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潘天寿先生说它是“文中之文”,“中国精神”很多内容是文化艺术体现的,尤其是其中国画的艺术含量和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我在讲学中也经常告诉学生,要树立这种精神。从上世纪初国门被列强打开至今,世界文化始终处在交汇融合的过程中,在混乱中树立鲜明的文化立场,要把有清醒的认识摆在首位。中国精神也是写意精神,这是民族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有别于来自自然科学的西方。潘天寿先生说“中西画要拉开距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理解,这代表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其核心是写意精神。

我们中国画是艺术的科学,西方画是科学的艺术,这是文化基因不同带来的本质区别。所以,中国画在世界上有独特地位,和其他画种都不一样,中国画的审美、境界、方式,其他民族都没有,这就是从艺术角度看待的中国精神。

记者:张立辰艺术馆即将开馆了,您怎么看待徐州以您之名建造这个艺术馆?

张立辰:我很高兴,这也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的家乡在徐州,有古老的历史文化,有人杰地灵的艺术土壤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人民,我从这里开始艺术道路,又走出徐州,可以说这和家乡徐州的培育和文化滋养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深深热爱家乡的原因。这座艺术馆是继李可染艺术馆之后政府运营的第二座以个人命名的艺术馆,和社会上以经营为主的艺术馆有本质区别。我学画源于热爱,没想去追名逐利。小时候,我父母常说“人行好事,莫问前程”,上学时,我的老师潘天寿先生说“学艺术的人要忠于艺术”,这是很高的境界,简单来说就是“画好画”。走到今天,我始终觉得“我只是受艺术之托”,这是我的态度,也是责任,把全部精力用于治艺是基本保证。

记者:在您的讲述中,多次听您提到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是不是他对您艺术道路的影响比较大?

张立辰:是的,潘天寿先生是我在浙江美院的老师,对我的艺术创作道路、艺术教学道路在思想、实践两方面都有很大影响。潘天寿先生可以说是近百年来院校美术教育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思想体系很全面,很有高度。所以,我正计划写一本关于潘天寿学术思想的专著。

------分隔线----------------------------
上一篇:张立辰艺术馆26日开馆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