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江苏要闻 >

常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2024-12-28来源:新华日报   阅读:0

  原标题:常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

  产教双链融合 校企双向赋能

  日前,常州高新区与常州工学院就校地融合、低空经济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包括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层次平台共建和高价值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双向赋能、产教融合改革走深走实。

  常州作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走出了一条教育助力城市蝶变和产业转型的创新发展之路。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常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注入人才动能。

  产教深融,当好城市发展“强引擎”

  创设极具低空经济特色的“航空与飞行学院”,组建“低空智慧载运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发布《常州工学院服务区域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到2026年每年为低空经济产业稳定输送相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500人,与白鲸航线(常州)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签约合作……常州工学院在低空经济产业蓄力振翼,托举常州在新赛道强势起飞。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常州市副市长潘冬铃表示,深化校地合作,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常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具体实践。常州市政府将为常州工学院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和环境,推动常州工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们理应与常州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汤正华介绍,常州工学院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上跟常州产业紧紧咬合、高度呼应,新设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复合材料等10个与常州地方产业结构紧密相连的专业,与常州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机械、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等3个学科领域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为响应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常州工学院从今年开始新增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构建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结构与材料等课程体系。目前该校49个招生专业与常州产业布局融入度为100%,增强了常州主导产业发展的学科支撑力。

  “我们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发展特色。”汤正华介绍,常州工学院所有专业都按照产业需求的人才规格和类型“定向设计”,即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根据需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有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再开展“正向实施”,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出口”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口”的无缝衔接。

  校企共育,打造人才培育“直通车”

  打开校门搞创新,让教育走出“象牙塔”,让企业走入学校,这是常州产教融合的育人思路。常州工学院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让学校教育与现代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赋能。

  2020年,新创碳谷集团有限公司与常州工学院联合成立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并开展校企合作设立“订单班”,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为培养特色的本科班级。通过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了近10门专业课程资源,编制2部产教融合型数字化教材,共建3个校企协同的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同时,通过3年产教融合式工程教育、1年企业深度实习和N次递进式项目研习,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和研发能力螺旋式上升。

  常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兵介绍,学校设置了微专业,“假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想学碳纤维,可以申请选修碳纤维有关专业,完成4门核心课程的学习后,会获得学校颁发的证书。学生毕业后进入碳纤维这个行业几乎没有门槛,反而还会因为有电气、机械等其他学科专业背景,在岗位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产业学院第一批培养的35个学生,毕业后到新创碳谷工作,月薪比一般本科毕业生翻了一番。

  常州工学院联合新创碳谷、雷利电机、汤姆制造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启动建设智能制造、碳纤维新材料和电机产业等13个校级产业学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3个。汤正华表示,通过产业学院的培养,学生可以迅速融入产业,快速成长为成熟员工。除了人才培养,产业学院的另一大功能就是科技创新。作为融合载体平台,产业学院由学校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高校老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合作,形成混编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城校一体,释放科技创新“磁吸力”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特种电机团队受江苏明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了磁悬浮电机产品,成套装备技术及其应用水平国际领先、国内第一,成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重要装备,入选2023常州高等教育年度十件大事。该公司产值从2018年的800万元突破至现在的亿元。这是常州工学院推动有组织科研与产业技术创新同频、服务常州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学校建立“一院一镇、百团百企”工作机制,探索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二级学院与常州市45个乡镇(街道、园区)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并组建由教授博士领衔的102个团队,为6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规划咨询、技术升级与改造等服务。近3年该校与2135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2300多个,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累计超4.5亿元。

  聚焦高水平混编科研团队培育,推进科产深度融合。面向智能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合成生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常州工学院培育15个由学校、企业科技人员组成的混编科技创新团队,充分整合团队成员在产业技术创新链条中的专业优势。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高速电机设计软件、光固化硅基离型剂等实现产业化。

  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汤正华表示,该校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同构、推动有组织科研与产业技术创新同频、推动办学功能与城市发展同鸣,在更高起点、以更高标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持续助力常州经济社会发展。(蔡炜 范玉贤)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江苏航空制造产业规模超千亿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