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3来源:中国美协 |
钱晓鸣
“丝路源头 桑陌青青----李子侯艺术作品展”2017年4月30日-5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浙江省文化厅等主办。
从生活中画出来,再进入高等院校锻造,并在学院学术平台上深耕,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历经一甲子,年届八旬的中国美术学院李子侯教授无疑成为新中国美术特别是当代中国人物画学术发展可资参照的坐标和原点。
李子侯1938年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县。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调回中国美院中国画系任教,先后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画系副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擅工笔人物,兼长写意及花鸟。 李子侯的中国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54年-1963-1989,为学习-创作-深造-在创作时期,1964年,为深化学习、多元尝试期;这30多年,前10年李子侯作为一个美术爱好者,受到黄吟笙等老师的指导和周昌谷等名师的影响,深入生活,不断吸收民间美术元素,特别是壁画的方法,自发地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课后》1958、《平湖西瓜送北京》1959、《修垄沟》1960、《打草鞋》1960、《入仓》1963等佳作,先后发表在《浙江教育》《浙江日报》《美术》等报刊并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后20年,经过浙江美院各位名师的指导,他主攻工笔人物画,工笔淡彩《维族老人》1980、《春消息》1983,工笔重彩人物画《凝视》1980、《景颇姑娘》1981、《生活着的老人》1982,工兼带写人物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1982、《惜网图》1982、《黄鱼汛》1984,对工写结合的创作方法颇具心得,探索“工笔意写”的个人风格。值得关注的的是,在改革开放、国门初开之际,李子侯面对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他吸收了一些现代观念与中国民间艺术结合,尝试了一批带有变形强调装饰意味的作品如《织网》1982、《海边》1984、《春水初涉》1985。意笔人物画《赞新桥》1972、《新疆写真》1979、《文工团演员》1979、《工地女同志》1982、《丽水紧水滩老工人》1982开始尝试创作了花鸟意笔画《舞》1989。还创作了壁画《岳庙壁画》系列1980。 这一阶段很重要的是李子侯开始了纯化、强调块面处理蓝色系列作品的探索,如《三月》1987、《早市》1987、《越水疏影》1988。 作为第二代新中国人物画家,李子侯1962年考入浙江美院(进中国美院),师承潘天寿、陆维钊、方增先、周昌谷、顾生岳、宋忠元。1964年作为在校本科生创作的《入仓》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61年7月30日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成立,潘天寿当选为主席,李子侯成为第一批会员。第二年李子侯才考入浙江美院国画系人物画科。这个经历,使李子侯成为少数先成为专业画家,再进入美院深造成为学院派的艺术家。 在李子侯艺术生涯的前30年,他完整经历了新中国人物画革新创作的全过程,并在线描勾画、水墨工笔、水墨意笔、变形装饰等新中国片人物画发展的各个环节上做出了贡献并留下了高水准的作品。 1989年-1999-今为风格探索成熟期, 李子侯创作的后30年,正是中国开革开放形成巨变的岁月。美术界在经过“85新潮”以后,面对西方美术特别是西方现代美术观念的影响,中国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上有人喊出“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质疑。面对美术的剧烈转型,一代宗师方增先先生搁下画笔,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数年后,依然立定脚跟,以充分的自信成功转型创作出了新的艺术经典。李子侯也和方增先先生一样,找到了自己的转型创新之路,他三个系列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蓝色系列”的水乡姑娘,感觉到李子侯似乎把瓷的青花与宣纸的渗化相结合,把水乡的温润与渔家少女多思善感的情怀表现得唯美而深入,这一路似乎是与工笔淡彩有些血缘关系。“划彩系列”,主人翁仍然是水乡姑娘,但表现方法则完全不同,李子侯把花卉编织的极富形式美感,弥散在少女的世界,使得人与环境的浑然一体化,塑造画面的整体形象,大大拓展了传统人物画以人脸或仪态为主的表现力,这个系列显然与工笔重彩更有联系。“鹤舞系列”,是纯粹的意笔花鸟,李子侯把这个视为他人生的理想态度“做事要专心致志力争做得最好”,他努力地画鹤更像是在述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李子侯笔下的鹤一改传统中国画的富贵温柔的形象,而成为高洁狂放,自由无拘,清啸山野,睥昵世俗洁身自好的名士。那种狂放的笔墨自然是意笔人物画的渊源。这三个系列,为当代中国美术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和传统美术现代转型的有益探索,无论在艺术语言的创新上还是现代人情感的表达上,都再一次显现出传统笔墨强大的生命力。 李子侯一甲子的艺术创作始终深入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提炼创作题材和主题,李子侯的写生是贯穿在他整个创作和从艺生涯之中的,他时刻不离生活、不离民众。李子侯的美术视野始终紧扣学术,从乡村教师、民间艺人,到各界名师、美院前辈,他转益多师,牢牢把握住中国人物画的学术前沿,力争在每个变革中都做得完美,并最终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 李子侯的艺术创作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认为:李子侯先生同时涉入工笔和意笔的田园,他陶然于工、意之间,来思考笔的表现与墨色的渲染。他将二者揉捏在一起,形成工笔意写的独特方法。他努力地缩小笔墨的变化来凝聚形体的韵味,用短歌般的劲笔来表现风雅之姿,这恰是东方所特有的艺术品格。这种在极小的变化中蕴涵一切的追求,揭示着诗歌难以尽言的神秘,为咏唱“留有余意”。余意,正是李子侯先生如风如歌的绘画的格趣。 已故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说:毋庸置疑,艺术的多样化,是取得众多观者喜爱的一个重要方面。李子侯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果实,不能不令人额额称庆。王伯敏认为李子侯:在吸收苯民族传统的精华时,注意西方绘画构成的诸多因素。他反对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故其所画,形象生动,风趣巧拔,深为时人所重。 李子侯淡泊名利,奉献一生。他的作品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前不久,又将数百件精品捐赠浙江美术馆。
李子侯 兰香伴鹤寿 纸本设色75cm×57cm 2000 年
李子侯 老鹤梳翎 130cm×65cm 2006年
李子侯 桑女 纸本设色 100cm×80cm 1989 年
李子侯 吴越厚土 纸本设色 114cm×162cm 2001 年
李子侯 越水疏影 纸本设色 97cm×52cm 1988年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