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来源:中国美协 |
当地时间2016年8月2日上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冰受邀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约翰·布鲁金斯学会(JohnBrookings Institute)举行学术演讲,并就当下中国艺术的话题同现场嘉宾进行了交流讨论。
(左起)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徐冰、范迪安、史密森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司美茵、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鸿 布鲁金斯学会是美国著名智库之一,被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库。该学会的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在美国对华政策和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活动以《中国当下艺术的活力、多样性及外交作用》为主题,邀请范迪安、徐冰前往华盛顿进行专题演讲,这也是该学会第一次举办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专题的学术活动。 演讲开始前,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代表学会致欢迎词,他说到:“当谈到中美关系时,华盛顿的许多人容易想到南海、东海、核威胁、网络攻击、贸易战争、两国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对对方更强的恐惧等话题。当我们只聚焦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而忽略两国其它重要、也许是更有影响的力量时,我们会变得十分狭隘。……今天,我们荣幸地请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两位重要嘉宾范迪安和徐冰先生,他们是文化的使者、艺术世界最有创造力的人,他们的作品及从事的工作超越了地理和文化障碍。”出席此次活动的有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鸿、史密森博物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等重要嘉宾。
范迪安的演讲以《全球和本土交汇下的中国艺术生态》为题。他首先谈到,今天的中国正成为世界讨论的话题,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体现在视觉艺术的创造上。今日中国艺术正处在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汇、激荡的语境之中,认识中国艺术的创造特征和当代属性,有助于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他介绍了近年来美术馆的建设、艺术区的兴起和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指出从艺术创作到社会接受、从艺术生产到文化消费,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生态结构,为今日中国艺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他以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实例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若干重要特征,包括“都市化”主题、“新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式、新媒体的实验、艺术走向公共空间等现象。他特别强调,中国拥有丰富的艺术传统和文化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创造应该一方面投入社会发展现实的“现场”,一方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换。
徐冰在演讲中谈到,当代社会急速变异的现实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他结合自己的实践,从两方面分析了当代艺术创造力的来源。一是当代艺术的创作需要艺术家高度重视传统文明和文化基因的价值,从思想和实践方法论角度进行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有着重要的调适与启示作用。二是艺术家要从社会的现实中获得创作能量,中国社会是一个聚集着巨大能量的“现场”,将这种能量转换为艺术语言,就能够产生艺术的力量。他介绍了自己的《新英文书法》、《地书》、《背后的故事》和《凤凰》等几个系列作品的创作理念,也结合其最新的实验电影《蜻蜓之眼》的创作展开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
司美茵女士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她赞同范迪安和徐冰的观点。她谈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已经经历了数个世纪,在这个过程当中西方世界获得了来自中国的资源,中国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震撼。在当前的语境中,单独讨论“西方”与“东方”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放开眼光,承认不同文化的多元发展态势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艺术也会获得更多的关注。
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先生主持活动
最后,范迪安、徐冰、李成和司美茵进行了联席讨论,并回答了媒体和与会嘉宾的问题。中新社、人民日报和东方卫视等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