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1来源:艺术仓 阅读:0 |
青年艺术家 王谦
王谦油画作品 从国画启蒙到油画学习,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艺术体系,再从西方艺术回归中国传统,这“巡回”之间,王谦老师的成艺之路并无过多曲折,但却充分展露出其对于艺术自身的深邃思考。作画虽说还是个人心境支配的事物,但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能够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也是件极难之事,何谓好,何谓坏?艺术本是众说纷纭之事,自己心里却得永远保持着清醒认知而不人云亦云。或者今天以传统的方式回归,舍下油画改作水彩和水墨创作,很多人并不能够看懂,但于王谦而言,正是借助格物和舍得的智慧,提升心境修为,最终反哺自己的艺术。 和王谦老师的访谈预约出乎意料的顺利,告知王老师已到转塘之时,他发了定位,并早早等候在小区门口,这份耐心和细心着实让我受宠若惊。片语之间,王老师的亲和随性便让人如释重负。
王谦油画作品 艺术创作对于王谦老师来说,可能就只有两个字:好玩。出身于国画世家,耳濡目染之间的认知,自是比常人要更多些,但少年骨子里多多少少的离经叛道,让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油画。 “外公和母亲都是画国画的,但在考美院附中时,还是选择了油画,可能是属于年轻人的一点叛逆心理,总觉得很多东西太熟悉之后就失去了吸引力,而油画是新鲜事物,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很时尚,所以自然而然就选择了油画。”听到这里,想到了林风眠先生当年鼓励学生的口头禅:“画不出来,就不要画,出去玩玩。”对于孩子的教育,尽情释放天性也是正理。
王谦油画作品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以徐悲鸿、林风眠等先贤领衔的“洋为中用”的思潮影响下,众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前往国外学习西方的绘画之造型艺术,并在回国后对国内的艺术界产生巨大影响。2004年,在一次公派学习名额中,王谦也获得了前往俄罗斯学习油画的机会。
王谦水墨作品 “我真正对油画形成概念还是去了俄罗斯以后,因为在国内只能看到一些有限的原作,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看着油画印刷册长大的,包括我们在附中学习时候,能借到一本进口画册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攥在手里面都不肯还,要想看到国外的原作根本不可能。我在俄罗斯待了两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泡在博物馆里,你可以想像当一张2米乘2米的原作变成20公分乘20公分的印刷品时,效果岂能一样。看了很多的原作以后,才真正理解了西方传统油画语言是怎么回事。” 在俄罗斯期间,王谦曾接受过当地媒体的一次采访,被问及在俄罗斯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在俄罗斯体会到什么是纯正的油画语言。如果油画是一种语言,那么他当时在国内看到的油画图册就是被硬生生翻译过的。
王谦水墨作品 王谦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在当代艺术热闹的表象下,有着一颗极为清醒而沉稳的心。回国后的王谦因为一次带学生去敦煌作毕业写生的契机,在敦煌博物馆看到一批流落的佛像,从此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佛像和唐卡的收藏和研究。
王谦水墨作品 “从俄罗斯回来后,觉得还是要好好研究下传统文化,尤其是接触到西藏的佛像和唐卡后,总觉得我们在艺术的表达上欠缺了很大部分的内容。比如我们看一张唐卡或佛像,其实每张作品都包含着一个故事,但你要看懂这个故事很难,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每一张唐卡中都有一个佛,有不同的手势和坐姿,其实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包括身上的颜色。但以前我们在做艺术创作的时候不太考虑这些东西,仅只考虑怎样把画画好,或者说怎么画好看,接触了西藏艺术以后,我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了反思,我觉得可能画什么和怎么画是同样重要的东西,是一个物体的两面,完全应该结合在一起来思考的一个问题。”
王谦水墨作品 一路走来,对于艺术王谦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他一直认为艺术首先要用心灵去感悟,才能自然地跨越一些障碍,获得一些新启发。对于油画,按王谦的理解是因为太熟悉而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反倒丢失很多内心想表达却又不能尽如己意的画面表现效果。 近段时间,王谦把想表达的语言和方式转到了水彩和水墨上,水墨和水彩是一种表现性媒介,它的根性在于随机和渗透的不可言说性,很多偶然效果的出现,出乎于创作者意愿。或者正是水彩的这种艺术特性,让王谦觉得有时候可以更多地表达一些内心的思考。
王谦水彩作品 林风眠倡导东西方艺术相互借鉴沟通,取长补短,以西方绘画描写构成方法和表达潮流,表达中国人文精神。从油画转向水彩和水墨,是王谦于自己艺术的纯粹思虑和回归,亦试图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更能够表达中国人文内涵的作品,若内心没有洞见,他岂会无端搁置自己努力多年的油画而转向水彩,在他眼中,比之与他人抱团取暖,还不如直面内心的真实,有一天重拾起油画笔,他更愿意看到自己的作品有全新的思想语言、独立意志和人文精神。 王谦艺术简历 1971 出生于浙江金华
1990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