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观点 >

从馆阁体被唾弃到展览体受捧



2016-04-01来源: 阅读:0
从馆阁体被唾弃到展览体受捧

  “馆阁体”早已被人们唾弃,但 “展览体”似乎正方兴未艾。

  所谓“展览体”其实是一种戏称,即流行于当今各级各类书法展览中的一种书风、书作,亦即一种容易入选各级各类书法展览的书风、书作。

  之所以将“展览体”与“馆阁体”放在一起谈论,是因为这两种“体”本质上有着许多的共同性:

  一是这两种书风,都是应合而生。“馆阁体”的产生,众所周知是为了应合科举考试考官的口胃——那么多的考卷,在一个时间段里要考官们阅完,而阅卷主 要是“阅”其文章内容,并非书法艺术,所以自然要求考生的卷面字迹以工整、清晰、好读为首要,即所谓的“乌方光”——墨色乌黑、字形方整、点划光洁。考官 既有这种需求,考生应该如此应合;而“上有所好,下必盛焉”,于是“馆阁体”流行数百年——如果科举不废,估计还将流行下去。而当今之“展览体”,则是为 应合各级各类书法展览的评委胃口而产生的——那么多书法投稿,评选要在规定时段内完成,所以书展的评委们与科举考官们所处境地和所怀心理是一样的,只不过 书展评委主要是“评”书法,内容好认、好读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件作品要在这么多的稿件中“跳”出来,所谓“抢眼”,即“抢”得评委之“眼”,所以太 “平”的不行——哪怕功力再深厚,一眼看上去,结体不够险峻、章法不够跌宕、墨色反差不够强烈,自然缺乏强烈视觉冲击力,自然很容易被淹没在稿件的海洋 中;太“老实”的不行——哪怕你写得笔笔如“兰亭序”,字字是“祭侄稿”,但评委选这样的作品容易被人议论眼光和水平不够高;太“个性”的也不行——个性 一强烈,自然让评委在几秒钟,最多是几分钟内很难一眼看出出自哪个碑哪个帖,其“个性”是不是书者纵笔乱涂出的,所以评委选这样的作品风险太大,他没必要 冒这个风险。如此一说,评委最喜欢哪一类书风的作品呢?自然是大效果上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保证首先能将评委的目光瞬间吸引过来),再则是字迹的点划间保 证让评委能看出来路和传统(最好这来路,不能是评委太熟悉的“兰亭序”“祭侄稿”之类,最好是评委自己只看到过,有点印象,但并没有实践过的,并不知深浅 的某个说偏不偏,说不偏又有点偏的碑帖),第三要有一点自己个性化的所谓“创新”意识和意味——“展览体”于是乎就产生了!书法爱好者以这样的字投稿各级 各类展览,屡试不爽,“展览体”于是乎就流行了!

  二是这两种书风都无关“心画”。“馆阁体”无关“心画”其实情有可愿,因为学写它的士子们,原本并不是为了练习书法艺术,而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在答 卷作文时将卷面写得更好看,从而为文章锦上添花,让阅卷考官给个高分,所以说到底,“馆阁体”原本就只是一种“实用书写”,自然与书法表情达意之“心画” 无关;而“展览体”原本是为参加“书法展览”的,原本自然是书法,至少是打着书法的旗号,但因为其书者的创作(如果也算是创作)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表情达 意,而是为了参展,其所有努力都只在形式上,所以其作品与工艺品本质无异,事实上却与书法之艺术原则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所以也与“心画”无关。

  三是这两类书风之于真正的书法艺术危害是一样的。因为“馆阁体”的实用书写性本质和“展览体”的工艺美术性本质,注定了其都与真正的书 法艺术无关,所以执着于“馆阁体”的人,最终都难入真正的书法艺术门径,其可以成为誉抄工、抄书匠,但是很难成为真正的书法家;再看当今以“展览体”在各 级各类书展中出一时风头者,虽然入得了各级“书法家协会”,名义上自然是成了“书法家”,有的人还自己以“名家”、“大家”,甚至“大师”自居,但是他们 一旦走出了展厅,离开了展览,便立马变得“不会写字”,不要说观众和读者不买账,就连他们自己也会缺乏自信,其写出的字迹,要成为抒情达意的“心画”,事 实上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甚至连实用也让人看不上——就这点说,其实“展览体”书者是连“馆阁体”书者还不如。

  从“馆阁体”到“展览体”,中国书法的总体水平只有倒退没有进步。

  文/ 诸荣会

  诸荣会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有书法理论著作《读碑帖》行世。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黑子:书画匠好为人师必自毙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