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留青竹刻及其走向
艺术创作的道理很多,概括起来却无非是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这两个方面。一件作品最终的艺术价值与表现内容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最重要的感受、体验的依据。留青竹刻的画稿,传统上基本就是三种方式:请人画、自己画和缩摹。现在也是如此,但在画面的题材方面已经有了开拓,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更加广泛了。这是生活内容和情感指向的变化带来的,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我先师白士风先生刻过一件《试银针》,技术因素暂且不论,题材的选择就令人耳目一新。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很超前了。王世襄先生还曾特地写过一篇文章来肯定这件作品的重要性,指出其基于传统而又有新创之功(见王世襄《锦灰堆》)。艺术是生活的写照,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生活情趣,无论是绘画还是竹刻,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大多集中于山水花鸟一路,延续长达千年之久。留青竹刻与传统绘画的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题材,往往依据当时的绘画。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明显有了变化,生活内容的不同,导致艺术家情感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向也随之更新。这是白先生《试银针》这类作品新进的大背景。到了今天,生活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快速发生,六七十年代到处可见的土布长衫、竹椅板凳被高楼大厦手机汽车取代。作为刺激人们意识、思想、情感的信息来源,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改变了获取信息、传达信息的方式。所以,用古人的酒杯浇今人的块垒已经不能满足受众,也不能满足创作者的艺术追求。怎样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想到的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去,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去做的。如我刻的《思无邪》、《鱼际关系》(高茜老师画)等可供大家参考。我的基本出发点是,既不能脱离传统的积淀,为了赶时髦、急功近利迎合市场,又应时时提醒自己走出新的道路。也就是说,变中要有不变,不变中要求变。过去的留青竹刻家与当时的画家有合作的传统,今天的绘画已经并正在悄然变化发展,我与他们的合作为我的留青竹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合作,以后还有发展的空间。传统题材固然依旧可以供今天的人们享用,有些内容,比如山川花鸟之美,具有永恒的性质,但作为审美对象,难免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陈旧感。如果大家都蜂拥而上去刻黄公望、倪云林,在令人赞叹留青竹刻的深湛功力的同时,难免又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新的生活内容、新的关于美的发现理应进入我们这一代竹刻人的视野和追求。
责任编辑:王洁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