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1来源:江苏美术家网 阅读:0 |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这篇文章欠了太多的日子,因为忙,也因为不想人云亦云。所以一直在工作中、在闲谈间、在佘玉奇的山水里慢慢品读和感受他。前些日子,不经意间读到了他写的散文,一下子触动了我。不仅是他的文采,而是字里行间你感受到的那份铁汉柔情。无论是秋风里父亲的寒衣,还是魂牵梦萦的老屋,或者舅舅家聪明重情的小狗兔儿,都暖暖的触动着你。 花动一山春色 我一下子理解了佘玉奇山水里的细腻。 高大俊朗的外表、深沉缄默的性格,这是很多人眼里的佘玉奇。所以我一直认为他应该是狂放不羁的画风、一气呵成的笔触,是大写意的山水、恣意的笔墨。所以我一直惊讶于他山水里的细腻工整。再读佘玉奇的山水,是别样的感受。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佘玉奇的画意境优美,这源于他深厚的文学修养。李可染说:“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即借景抒情,经过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诗的境界,这就叫做意境。”(《李可染画论》)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缺少的审美要素。 佘玉奇的山水里充满着诗情画意。作品《枕碧泉阅春山》中一个“枕”字,就可阅尽画家那份超凡脱俗、闲适恬淡的心境。画面更是清秀扑面,山峦层叠中流淌的泉水、绿树掩映中错落的小屋,远山云遮雾绕,让整个画面充满了世外桃源般的安宁,让人在审美中产生了无尽的向往。笔墨和用色上更是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一点一擦一染,皴法老道,细腻而不拘泥。一草一木一石,疏密有致,笔笔都充满了性情。性情至,则气韵生动焉。谢赫六法中首贵气韵生动,它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突出的美学准则。 作品《空山新雨后》取自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佳句,创作的是另一番意境:空灵、清新、如沐仙境。整个画面构思独特,简洁生动,大片的留白中,远山和近石遥相呼应,几只飞鸟更是点睛之笔,两抹淡淡的青色使山和石秀润无比,雨后的空山在水晕墨染间弥漫着层层的雨气,几棵绿树生机盎然。“山不必多,以简为贵”(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繁中置简,静里生奇”(沈周跋王绂《江山渔乐图》卷),以及明朝的恽向在论画山水时云:“画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洁则沫尽云雾,独存孤贵,翠黛烟鬟,敛容而退矣。”说的都是简为贵的道理。《空山新雨后》无论是立意、构图还是笔墨都堪称佳作。 寒江晴雪 近代的金城在《画学讲义》中说;“山水之难,莫难于意境。”作品《江山不夜雪千里》中画家因心造境,寄情于雪,借雪抒情,画面表达了静谧、清冷、野逸、幽远的意境,美得一尘不染。最早的有关雪景的理论出自王维的《山水论》:“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在创作技法上佘玉奇取法古人,采用留白法,“借地为雪”,用淡墨烘染水与天空来凸显山石结构,和留白的雪景形成强烈对比。墨色层次分明,在虚实变化中,水墨交融,计白当黑,浑然一体。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的造型艺术,佘玉奇山石的勾廓遒劲老辣,笔下的树石线条顿挫有力,冬日的枯树在霜寒中风姿挺拔,每一条小枝都明晰招展,让人在白茫茫的世界里依旧能感受到万物的呼吸。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而雪后世界的洁白、空寂、虚无、静穆,会让人有一种禅悟。清•普荷说:“画中无禅,唯画通禅。”山水家画雪景极易流俗,而佘玉奇的雪景清雅空灵,让人在画境中体悟到禅的审美境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从古至今,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说的都是一个人的境界。境界是指一个人人品的修为、学养、胸怀、格调等。 宋代的黄休复谈到画有“逸、神、妙、能”四格。“格不高,画无一高”。“格”指的也是境界。一个人的境界有多高,他的艺术就有多高。佘玉奇用笔细腻、法度严谨,娴熟流畅的笔墨功力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也得益于恩师刘子美先生的倾心传授以及当美术老师的父亲从小对他的悉心引导,耳濡目染。工作中的佘玉奇大气、圆融、担当,虽然主持美协工作耗费时力,对他的艺术境界却是另一种引领。期待看到充满才情的佘玉奇在他的山水世界里美不胜收、越走越远。 2017年3月24日于金陵河西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画家、美术评论家,南京大学美术学硕士)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