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展览展评 > 国内美术展 >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2016-04-01来源:艺术仓 阅读:0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华联星光大道

承办单位:浙江华联杭州湾创业有限公司

策展人:于洪 / 高哲 / 郑爽爽 / 阎祺昀

学术支持: 蔡枫 / 孔国桥 / 于洪

参展艺术家:

 蔡  枫 / 孔国桥 / 于  洪/杨子青 / 王  颖 / 谢文妮 /赵尔卓 / 郑爽爽 / 高  哲 /许伯阳 / 张鸿川 / 郑  淳/徐  琳 / 阎祺昀 / 王  玮/肖  剑 / 潘春艳 / 杨翛然/黄  菊 / 巩皓妍 / 曹偲睿/沈欣然

开幕时间:4月1日下午1点半

展览时间:4月1日至4月7日

展览地点:星光大道二期一楼L101/L102/L126

 

 前  言

正如我们所见,商场已进化为将“艺术·人文·自然”包容其中的庞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一切皆是“商品”。鲍德里亚认为在“符号消费”社会中,我们早已超越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多数时候我们消费的是以物表现出来的社会身份与文化差异。在这样的“美丽新世界”中,消费文化成功地塑造了新一代“大众”,“从众”成为了逃避“选择”及获得“认同”的最佳方式。海德格尔将这种现象称为“此在”的“沉沦”,“人”成为了被技术理性控制的“常人”。

面对“消费社会”,艺术何为?版画何为?是沉沦、坚守还是超越?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政治实践”,从1930年代始,中国版画曾以一种“革命实践”的面目出现,在今天,版画还需要这种“革命性”吗?在杭州华联星光大道二期这样一个新型的“消费”环境中,一群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表现工作室的年青艺术家试图以版画特有的实践方式来阐释关于“商品”“消费”“欲望”“大众”“环保”等消费社会的公共话题,展示新一代艺术家对于“生存”“理想”“信仰”之间的永恒冲突以及当代个人抉择的艺术态度。艺术与商场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艺术终究是“众人之事”,也就是一种“政治”,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众人”的解放,当然,这看起来是“乌托邦”的空想!

  于洪

 2016年2月16日

 壹·生  存

 关于“生存”》》》

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里有一句台词:“如果世界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挣再多的钱,都是死路一条”。当然还有另一句:“保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就交给他们了,我是个俗人,只对万恶的金钱感兴趣。”这两句话都事关我们的“生存”。周星驰在电影里用“现实的碎片”编织了“美丽的童话”,用调侃与自嘲的方式说出了关于金钱、权力、欲望、生态、爱的“理想”以及这种“理想”与“现实生存”的冲突。

当代的“生存”现实一方面是“消费”及背后隐藏的各种欲望,另一方面就是生态环境。“资本”一面引诱大众过度消费,一面将保护生态的责任强加给大众。而从个人看,当个人的基本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保护世界和平”就是可笑的空想,只追求物欲的满足又会陷入“无敌的空虚”。与现实世界不同,在艺术中,一切皆有可能,任何荒谬都是“合法”的。在此次展览“生存”这个板块中,艺术家专门针对商场的环境制作了与“消费”“环保”“欲望”等主题相关的版画空间作品,希望能与观众进行互动,以艺术的方式切入对社会生活中“生存”主题的探讨。

 

 部分作品》》》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王 颖· 1《甜蜜的景观》2《甜蜜的狼狗》3 《无用的人和有用的物》

   “人与人之间依靠着模拟的纽带连结,我们的思维被电子计算机译成电码,在录音中体验爱情,就连身体检查时,血液的流动,都被放在虚拟的显示屏幕上,好像他比我更了解这个躯体。”我想要复制这样一个奇怪的世界,其中的每个元素,复制本身就令人恐惧。 1《甜蜜的景观》是人造物,统治者为它修缮,广告。人们不断赞叹它们却发现不了他们只是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貌似一样的东西 2《甜蜜的狼狗》3 《无用的人和有用的物》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谢文妮·《活着的还活着系列》

     活着的还活着,死去的并未死去。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徐  琳·《雾》《雨》

 

   我们在温暖的雾霾中穿行,寻找自己。

   我们是否在社会群落中丢失了自己?

   即使成为影子,也要继续寻找的。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张鸿川·《喧嚣的箱子》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杨子青·《风月无边》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许伯阳·《雨》

     柏拉图认为:“美就是由听觉和视觉产生的快感”。通过艺术家书与声音来展现我对杭州“雨”的感受。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赵尔卓·《红色糖罐》

   外婆结婚时所购置的玻璃糖罐。粗笨沉重的特质使它成为桌前的摆设,但较现在使用的塑料佐料罐,玻璃糖缸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语汇所再现出的碎片般的那个时候的记忆,更为吸引作者的注意。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高哲·《眼泪制造机》

     没人可以摆脱商品社会,当然我们身陷其中。作品想要表达的是商品社会中记忆片段的重组想象和放大。对于潜意识的挖掘和认知,将看似无关的事物通过回忆的重拾组合在一起,体现矛盾和怪诞。从侧面表达商品社会的矛盾。将草图的想法做出实物或是可以动的画面,感觉会更直观,方法能去触摸潜意识。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郑爽爽·《一个故事之“卐”》

   我不是为考证这座石塔而来,事实是,所有关于这座石塔的了解,除了从小一次一次亲历观塔,我获取关于塔的一切,都是于乡人茶余饭后的闲谈,通过口口相传,故事得以流传,代代延续。然而故事的重点从不曾是关于石塔是宋塔还是元塔,或塔内究竟是有10022尊佛像还是10800尊佛像。故事总有其高潮迭起的部分,这些细节却都不是这个故事里重要的点。你可以说故事是人工添加与修饰的,是演义,是传说,是志怪等等,但是否故事就不真实?我并不这样认为。“鲜有故事是为了理想化或非难而讲述;相反,故事证明了可能性那总是令人略吃一惊的广度。”“这些故事实际上是亲近的,口头的,日常的历史,……”(约翰 伯格)你不能否认的是故事的叙事性以及其隐含的纪实性。

   既塔的由来不想细考,那么这个故事吸引我的是这么一个部分。塔内部万佛盘坐,所有的佛像虽历经沧桑,大部分连衣襟都清晰可见,但却都没有头。老人家和我父亲的故事里是这样描述的: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在破除迷信的风潮下,很多村民虔诚的将一个一个佛像的头刮下来,刮下一层层粉末,将它带回去,当成救命的灵丹或使小孩聪明的良药。直至万佛佛头尽殆。故事如实的记录。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郑 淳·《假象》

   从古至今,人总是在无形中被动的或是自愿的成为商品。犹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事,在旅游途中,有些人一路给你拍照,之后会问你你是否想要买下这些照片。在这些照片中,我们不知不觉得便成了商品的一部分,也是被动成为商品的一个环节。我们会作为商品的存在物,活在商品的社会中,成为一种非常飘渺的存在。

 

 贰·理  想

 关于“理想”》》》

   时至今日,数字虚拟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及心理结构,也就是“传统”艺术的存在语境发生变异,这必然对绘画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新的格局下无论是版画还是其他传统艺术门类的发展都面临着悖论:或者“被边缘化”或者“被泛化”,而版画的“印刷图像”本性使版画直接面对了来自“后印刷时代”中虚拟图像的质问:版画何为?在艺术院校的版画教学中,究竟是守住建国后各大院校倾力建构的“版画本体”还是要对其进行拓展更新?以何种方式拓展更新才不会丧失“版画语言的纯度与历史的积淀”?这些都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成立于1929年的学生美术团体“一八艺社”在鲁迅先生的直接教导下点燃了中国新兴版画的燎原之火。长期以来,版画系始终坚持“以革命文化为其策源,以本土传统为其培养,以版画技术为其基础,以民族担当的使命重负和中国精神的活化重建为其旨归”的学术方针。在此次展览“理想”这个板块中,作品是传统的架上绘画,年青的艺术家一方面坚守版画古老的手工技艺,一方面强调版画关注现实公共性问题的观念,并努力使东方艺术精神融入当代版画创作。“世界污浊,心有童话”,无功利地续写当代的“童话”,这便是我们的“理想”。

 

 部分作品》》》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蔡 枫·《无题》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孔国桥·《它是你》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于洪·《并观之一》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许伯阳·《童话故事系列之一》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高 哲·《视觉玩具》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谢文妮·《熟睡的老人》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王 颖·《自画像系列》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杨子青·《极味》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郑 淳·《表情表象》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张鸿川·《炽热的流动》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郑爽爽·《剖面系列》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徐 琳·《微表情系列》

 

叁 ·信  仰

 关于信仰》》》

 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畔、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有一处古老、吉祥聚慧的宝地,那就是被称为“雪山下璀灿的明珠”的“德格印经院”。至今,它奇迹般地完整保存着22万余块木刻古印版。该院于1729年(清雍正七年)由德格家族第十二代土司兼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至今已有近290年的历史。“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除了1958年至1979年,一直以最传统的雕版印刷方式刻制并印刷《甘珠尔》、《丹珠尔》等佛教经典、文献以及各类藏传佛教版画。1980年以来,德格印经院又开始补刻画版,再续了这一古老的技艺。经书印刷原料除朱砂外,其余印版、墨、纸均为就地制造,技术传统,工艺考究。德格印经(画)制作程序大致可分为书写(描画)、刻制、印刷三道工序。印刷大体可分为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四个流程。印经院里的印经师傅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6点间要印2400张经书,双面印共4800次,每天的工资为80元,如果没有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他们的工作强度与枯燥。“印画不是为了工资,为了所有的生命平安无事,让得到的人平安,工资给多少就是多少吧”,“一天下来很累,但我们藏族每个人的想法就是弄经书,弄寺庙,对自己,对世界都是很好的”。这是印经师傅的话语,印经时,师傅哼着歌,很快乐很享受的样子。

在拜物的时代,无论我们怎么看待这些近乎“幼稚”的话语,但总有这样一些人在各种“信仰”中生存着,也许他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不食人间烟火,但他们不会懂什么是“无敌的空虚”。在此次展览“信仰”板块中,艺术家就“欲望”和“超越”的沉重概念进行了艺术上的思考——在没有选择地直面死亡和各种畏惧时,我们该如何生存?

 

 经版展示》》》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印经院版画展示》》》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度母图》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莲花生大士图》

 

 部分作品》》》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黄 菊·《飞虎队·张大飞》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王 玮·《千人千面》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潘春艳·《一二月苍白的海风-之四》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肖 剑·《浮生一日-之四》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阎祺昀·《谢尘嚣》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曹偲睿·《无题》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沈欣然·《德格印像-之一》

生存·理想·信仰 中国美术学院表现性工作室师生作品联展

 △杨翛然·《水上书》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纪念陆抑非诞辰108周年书画展在杭州开幕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