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展览展评 > 国内美术展 >

不朽的战士: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2016-03-26来源: 阅读:0
不朽的战士: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1923年《呐喊》鲁迅著并设计的封面
 不朽的战士: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1974年张松鹤的鲁迅石膏像
不朽的战士: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2008年吴冠中油画《野草》
不朽的战士: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1983年靳尚谊的鲁迅油画
不朽的战士: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1972年汤小铭油画《永不休战》  

  “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旧的桎梏里,于是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我要说的小一点就是文艺之业。”这是鲁迅写在《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的一句名言。就是这样一位“文艺青年”,在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古籍校勘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只研朱墨作春山——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首次集中了200余件重要文献、文物和美术作品,意在呈现鲁迅的思想历程及其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深刻影响。

  《鲁迅像》再现其精神风貌

  步入五层大厅,在展厅的正对面矗立着一尊鲁迅像,这是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于2000年创作的作品。站立着的鲁迅先生轮廓鲜明、神态庄严,整件作品忠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风貌。提及此次展览,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收藏的艺术臻品逾十万件,然而受到展厅规模的限制,大多数藏品只能“沉睡”在库房。“2015年,我们提出‘典藏活化’概念,并就此衍生出一系列展览,而此次鲁迅展作为‘典藏活化’的又一重要展览,集合了中国美术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两馆的馆藏力作。”

  展厅两侧的墙壁上,整齐地排列着鲁迅美术活动年表,从1892年进入“三味书屋”私塾,到1926年观看“林风眠个人绘画展览会”,1928年与柔石等人创办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等,简要叙述了鲁迅的一生和其参与、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山海经》为鲁迅启蒙读物

  展览的第一部分“在挣扎中觉醒”,主要展示鲁迅的美术思想的形成和来源,展出构成其美术修养的展品,包括鲁迅早年美术启蒙的图书、个人书画以及中外美术收藏。其中观众可以看到许多非常珍贵的鲁迅儿时喜爱的读物,泛黄的《山海经》、斑驳的《点石斋丛画》,都能看出青少年时代鲁迅就对美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事实上,鲁迅美术活动的开始是从1912年任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负责主管博物馆、图书馆、文艺、美术事宜以后。而展览中展示的《汉代莱子侯封田刻石拓片》就是在教育部工作时期的收藏。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欣赏到鲁迅留日期间医学笔记解剖图,还有鲁迅手绘的《土偶图》等等,而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嘉禾国徽章,则显示出其身为“设计师”的卓越才华。

   《呐喊》封面感受其设计感染力

  第二部分“榛莽中的新芽”,主要展示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和其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成就。事实上,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十分重视书籍装帧,经常自己动手设计。“左联”成立后,作为左联重要领导者的鲁迅更是促进了左翼文学书籍装帧的发展。这些新颖的、特点鲜明的书籍装帧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不管是《奔流》第一卷、《歌谣纪念增刊》,还是鲁迅自己的文学作品《呐喊》等,鲁迅设计的封面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极具现代形式感。即使在今天看来,鲁迅的设计仍然“不过时”,斑驳的书封却挡不住那种扑面而来的激情和感染力,依然能使观者体会到心灵的震撼和冲击。

  “新兴木刻运动”倡导者

  除此之外,被称为中国现代版画艺术开端的“新兴木刻运动”同样是鲁迅倡导的。1931年夏,鲁迅在上海举办了“暑期木刻讲习会”,讲习会培养了一批青年版画家,他们后来均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中坚力量。展览中有一大批这期间创作出的、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品,如江丰《码头工人》、利群《鸟》、李桦《怒吼吧,中国!》等。有趣的是,展览还呈现了一些珍贵的文献,如鲁迅在1936年给曹白的信中,就说道,“郝先生的三幅木刻,我以为《采叶》最好,《三个……》初看很好,但有一避重就轻之处,是三个人的脸面都不明白。”文中提到的“郝先生”正是著名版画家力群(原名郝力群)。

   《野草》呈现坚忍鲁迅

  第三部分“希望的茂林嘉卉”,主要展示鲁迅美术思想影响下,中国大众美术的蓬勃发展面貌,其中包括了延安木刻、新中国大众美术年画、连环画等以及新时期的版画艺术,同时在这一部分还专门展出了鲁迅题材作品和鲁迅文学作品插图。其中吴冠中的油画《野草》、赵延年木刻《狂人日记》和陈逸飞、靳尚谊等人创作的鲁迅题材作品都是中国美术馆的馆藏力作,而北京鲁迅博物馆也呈献了鲁迅珍贵文物及生前收藏的中外美术精品,如:陈师曾为鲁迅所刻印章、蔡元培赠鲁迅诗手迹、鲁迅与木刻青年通信等其他重要历史文献。

  对话策展团队

  透过鲁迅

  能看到的百年美术史

  对话人: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 韩劲松

  策展小组成员 戚明

  北京晨报:大家对于鲁迅都非常熟悉,甚至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鲁迅形象,那么这次展览的意义是否在于真实还原鲁迅的形象呢?

  韩劲松:大家对鲁迅的了解一般都基于“文学家鲁迅”和“革命者鲁迅”,而这次我们希望把鲁迅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坐标里,在历史的时空中研究鲁迅。以前通过书籍、文献、展览等等我们了解到,鲁迅支持了新兴版画运动,还参与了一系列的设计工作,但是这些都只是鲁迅的个人爱好和贡献。如果把他放在整个20世纪的美术史里,不难发现,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他就是一个文化巨人,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运动中,他又成了文坛的盟主,去世之后思想被延安继承,而中国美术主流文化的方向就是沿着这个脉络走下来的,所以说透过鲁迅我们能看到一百年的美术发展历史。这次展览就是要挖掘鲁迅思想的闪光点,找到鲁迅思想的价值所在。

  北京晨报:展览前言中写道“此次展览既不单纯站在审美文化的立场,也不单纯站在大众立场”,那最终呈现出来的展览,是基于怎样的立场?

  韩劲松:这一点我们的策展小组也曾有过反复的讨论。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单纯从审美的角度,比如从装帧设计上来看待他取得的成就,这只是他个人美术修养的一个层面。最终呈现的展览中,有鲁迅兴起的左翼木刻运动,还有在他影响下新中国的大众美术等方面,既是多点的呈现,也是历史的还原。

  北京晨报: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多少件作品,如何从两馆的众多藏品中甄选展品?

  戚明:展览共展出文物和美术作品224件,中国美术馆藏品133件,北京鲁迅博物馆藏品91件。甄选展品时,首先选择和鲁迅有直接关系的作品,比如鲁迅撰写的书法、鲁迅的医学笔记插图、设计的北大校徽等等,这些都和其个人发展有关。另外就是选择对中国文化、美术史影响较大的展品,比如鲁迅收藏的珂勒惠支的作品、受其影响下木刻青年的作品等。

  北京晨报:展览中有很多有趣的展品,比如鲁迅儿时看过的《山海经》,这些展品的加入是如何考量的?

  韩劲松:当时策划小组达成了一项共识,要在展览的一开始激发出观众的兴趣。后来我们考虑,既然第一部分主要展示鲁迅的美术思想的形成和来源,那么不如从给他早期美术思想启蒙的小儿书开始,而包括这件在内的许多展品都是一级文物。

  北京晨报:展览的第三部分包括吴冠中、靳尚谊等著名艺术家绘制的鲁迅像,这些对于鲁迅形象的还原有什么帮助?

  戚明:这部分我们希望通过不同年代的艺术家对于鲁迅的描绘,来丰富鲁迅的形象,在鲁迅像的选择上我们也希望呈现多方面、不同性格的鲁迅。比如赵延年的作品就描绘出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而颜仲的鲁迅像,就是一个温和的、像父亲和师长一样的鲁迅。而在第二部分展览中,观众还可以看到鲁迅写给木刻青年的信件,和对他们的作品点评,这些展品都能进一步展现鲁迅人格、思想的持久魅力。

         编辑:袁小龙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川渝汉代文物精品展25日在深博开幕
热点内容